短讯!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鉴赏研究中心主任吴敢——真迹的魅力难以替代

“有这么多人愿意排队走进美术馆看宋画真迹,这是宋画与西湖山水、与杭州莫大的因缘。”看着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,成为春日西湖边一道别样的风景,吴敢十分感慨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按理说,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,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种各样,这些画作的图像细节和典故,在网络和各种画册中都能看到。为什么大家还愿意排长队,一睹宋画真迹?

吴敢从事书画鉴赏研究多年,看过的各种真迹多,复制品自然也不少。他说:“真迹给人带来的感受是难以替代的。”

最近,吴敢不止一次带学生们去看展,从专业的角度他们看些什么?“气息、笔墨和细节。”吴敢说,真迹的笔墨给我们的感受更为直接、强烈和丰富,而在复制和印刷过程中,为了更加高清,往往增加对比度,使得微妙的层次被大大削减,甚至造成感受上的偏差。

“去看原作和印刷品,经常会觉得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作品。”吴敢讲到了自己的经历,第一次看王冕那张著名的《墨梅》时很诧异,因为印象中一直觉得是一幅大的横卷,没想到真迹原来是那么小的一张,细节却那么丰富。

“更重要的是,对于书画家来说,他的精气神灌注在真迹当中,所要传达的心意是百分百的。随着时间积淀的加成,那种气息完全不一样,无法完全复制。”吴敢说,在真迹前,观众可以直接地、不受干扰地感受到画家的心意和气息。

“宋韵今辉”特展中,吴敢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刘松年的《四景山水图》。在北京求学时,第一次在故宫博物院见到这幅真迹,在西湖边长大的他至今还会想起初见时的感觉——美好而亲切,时光过去了800多年,西湖山水的诗画精神恒在,依然生动而浓缩地活跃在四幅小小的画幅中,悠长的时间也无法破坏。

在西湖边看宋画,或许体会更有不同。“来看展览的人会发现,宋画中西湖出现的频率很高。”吴敢说。

追溯中国绘画史可以知道,正是在南宋期间,西湖诗意的表现形式明显丰富起来,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南方特质,他们对西湖的观察和体验已经非常细致。吴敢说:“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西湖十景,真正的造就者就是这些南宋的院画家,时光流变,选入十景的景观有所差异,但西湖山水带给人的共情不变,西湖还是那个西湖。”

刘松年笔下的《四景山水图》,以时序来描写杭城,春踏青、夏赏荷、秋看山、冬寻梅的四时乐事。庭院台榭工整精巧、富丽古朴,其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。有人这么形容刘松年的画:画人物神完气足、画界画精妙入微、画山水笔墨典雅。

在吴敢看来,《四景山水图》既有外在景物描绘和笔墨的高度,又有内在精神意趣的丰富表达。“画出了笼罩在西湖山水之上的那淡淡的水汽和诗意,也画出了西湖山水藉四季呈现出的丰富变化,更画出了杭州人对于西湖山水的真切感受和审美共情。这就是宋画的高度。”吴敢说。

专家名片

吴敢,中国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鉴赏研究中心主任。

关键词:

资讯

新股
市场
Copyright@  2015-2022 东方证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